“短鼻家族”重返西双版纳后,地方政府和林草部门始终以精准监测与智能预警为盾,默默守护人象安全。4年来,象群虽偶有个体短暂离群或回归,也曾迎来新成员的加入,但种群活力持续攀升:4年间新增4头健康小象,家族“人丁兴旺”。如今,“短鼻家族”已整合为一群体,并与“大缺耳朵”家族汇合,形成了28头象成员的“大家族”,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大渡岗乡大荒田村高井村小组附近稳定活动,当地林草部门实时监测、动态关注,各项情况均平稳有序。
2021年,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之旅引发全球“围观”,成为国际社会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更是“美丽中国”递向世界的靓丽名片。时光荏苒,象群安然“回家”已逾4年,但中国践行生态文明、守护野生动物的脚步从未停歇。国家自然资源部门、林草部门和各级政府持续推动亚洲象等旗舰物种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象群“北上南归”后,各级部门进一步加大亚洲象保护力度,以系统施策提升科学保护水平,织密护象“安全网”。
开展栖息地保护修复:云南省林草局联动普洱市、西双版纳州政府,深入踏查亚洲象适宜栖息地,结合村落分布、民生需求、农事规律等因素,进一步明确亚洲象主要栖息地,开展栖息地修复,在适宜区域林下与林窗地带种植牧草1.2万亩,补充食源,缓解亚洲象“闯农田觅食”带来风险,减少人象活动空间重叠、资源竞争,不断推进“人象隔离”。
精准管护全程护航:在原有监测预警体系基础上,组建80人专业护象队,坚持“人随象走、一群一策、全程监测”,以柔性引导化解象群扩散风险,4次成功避免“短鼻家族”再次北上,用精细化管理守护象群迁徙安全。
跨境保护共筑防线:针对中老边境跨国象群保护,西双版纳州政府与老挝北部三省政府携手将划定的跨境联合保护区域由300万亩提高到500万亩,13次召开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年会,通过物资援助、联合巡护、村民互访、技术培训等举措,实现亚洲象跨境迁移的监测保护,让“中老跨境保护”成为全球典范。
预警应急守护民生:为降低象群稳定分布后群众面临的肇事风险,升级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体系,视频、音频预警系统全面覆盖象群集中活动区,1分钟内即可将避让信息推送至附近村民;“云南省亚洲象监测预警”手机APP注册用户超30万户,让民众随时掌握象群分布、数量与活动情况,实现“知象避象”精准化。
保险托底化解民忧:云南省稳步提升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投入,自2010年探索建立该制度以来,累计投入超8.12亿元;2024年全省投保金额首次超过1亿元,其中亚洲象分布区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市投保资金达6745万元,占全省的63.65%。通过提高亚洲象肇事农作物损失补偿标准,切实为群众纾困,这一举措获国际广泛赞誉,并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CITES)第77次常委会上,被秘书处官方点赞并向全球推广。
科研赋能保护升级:国家林草局与云南省政府共建“亚洲象国家保护研究中心”,组建高水平学术委员会,搭建国际科研平台,聚焦人象冲突缓解、栖息地修复等关键课题持续攻关,为保护实践提供科学思路与技术支撑,让“护象行动”始终沿着专业轨道前行。
如今,亚洲象保护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云南正积极创建亚洲象国家公园,各级政府在强化保护的同时,探索生态补偿新机制,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通过国家公园建设与系列保护工程,既守护野象种群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又从根源减少人象冲突。
从“短鼻家族”的平安迁移,到旗舰物种保护的全面升级,我们不仅见证着亚洲象保护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更亲历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照进现实。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淘配网-淘配网官网-稳操胜券配资-配资咨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