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22日,毛主席在北京会见了来自马里共和国的国家元首穆萨·特拉奥雷。特拉奥雷对毛主席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他说:“我们马里共和国的人都认为您是一个天才,而且是有史以来唯一的天才。”毛主席微笑着回应道:“我不是天才,我是地才,‘地’就是土地。没有人民,我什么事都干不成。”毛主席这一番话,简洁却深刻,实际上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根本原因,也体现了毛主席一生秉持的核心思想——革命必须依靠人民。
早在年轻时,毛主席就意识到人民群众蕴含的巨大潜力。1919年,年仅26岁的毛主席创办了《湘江评论》,在第一期上发表了他的长篇文章《民众的大联合》。这篇接近一万字的文章中,毛主席深刻分析了“民众”的决定性作用,开篇便写道:“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方法,改造的方法,教育,兴业,努力,猛进,破坏,建设,固然是不错,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一个最基本的方法,那就是民众的大联合。” 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振奋人心,连当时的胡适也为之称赞,称其为“眼光远大,议论痛快,确实是一篇重要的文章”。
1927年初,面对中央一些人对农民运动的轻视,毛主席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湖南多个县市进行调研,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中,毛主席高度评价了农民运动的革命性与进步性,提出要重视农民运动,认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力量。报告中,他写道:“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短短的时间内,成千上万的农民会从中部、南部、北部的各个省份起义,他们的力量如暴风骤雨般汹涌,无法抵挡。这股力量将冲破一切束缚,冲向解放的道路。无论是帝国主义,还是军阀,腐败的官员,土豪劣绅,都将在他们面前瓦解。革命党派和同志们,也将面临这股力量的检验。”毛主席在这篇报告中,深刻阐明了人民力量的伟大与不可忽视。
展开剩余70%1927年9月,毛主席亲自领导了秋收起义,正式组织并动员农民以中国共产党力量发动起义,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此,毛主席将革命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始终认为人民才是革命的源泉和动力。
与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不同,虽然他们也都抱有为人民谋福利的理想,但许多人仍然主张通过上层力量和军队来实现革命的胜利,常常有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甚至带有“施舍”人民的态度。而毛主席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人民群众的立场,主张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推动革命。他不仅呼吁唤醒人民,发动群众,还始终坚信人民的力量是革命成功的决定因素。正如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言:“农民运动的迅猛崛起,意味着未来中国的解放将由广大人民来实现,而每个中国人,都必须在这场革命中做出选择:是站在群众的前头领导他们,还是站在后面指责他们,或是站在他们对面反对他们?”
1942年,谢觉哉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提到了“还政于民”的口号,毛主席在回信中坚决指出:“关于‘还政于民’这个口号不妥,我们的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是‘民的’。”毛主席的这一表态,充分体现了他站在人民中的立场,始终认为政府应当服务人民,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施舍。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主席指出:“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老师。”这句话体现了他始终保持与人民的紧密联系,深知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毛主席的许多著作中都能看到关于“人民”的论述,诸如“为人民服务”以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些经典口号,至今仍然振聋发聩。1949年7月,毛主席为《解放战争三年战绩》画册题词,亲自写下了“人民的胜利”五个字,表明了人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决定性作用。
1956年,邓小平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到我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时写道:“要归功于人民群众对我们信任和支持,要归功于全体党员的艰苦奋斗。”毛主席审阅后,特意在这句话前加上了“首先和最主要地”七个字,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党取得胜利中的核心地位,表明毛主席始终认为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党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因此,当马里共和国元首特拉奥雷称毛主席为“天才”时,毛主席谦虚地回答道:“我不是天才,我是地才,‘地’就是土地。没有人民,我什么事都干不成。”这句话不仅体现了毛主席对人民深厚的信任与依赖,也深刻反映了他始终如一的革命理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革命的真正动力。
这番话并非毛主席的谦逊之言,而是他一生坚持的真理,是他始终相信并实践的原则。
(参考资料:《毛泽东年谱》《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为什么能》)
发布于:天津市淘配网-淘配网官网-稳操胜券配资-配资咨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